行政法治追求的现实可行的重叠共识就是个案中的底线预期。
因为,就当时苏俄国家的现状看,确保民主选举制度和代表制的实施,也就确立了最高苏维埃和地方苏维埃的权威性和全权性,最终也就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地位。这一阶段苏联专家的主要任务是采用苏联教材直接讲授专业知识的内容。
(3) 指导教师编写讲义和教材。第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西南政法学院民法教研组编写的《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教学大纲》。[18]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讲话》,重庆人民出版社1955 年版;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重庆人民出版社1955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教学大纲》,法律出版社 1957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讲义》,法律出版社 1957 年版。相应地所使用的教材也为高校教师集体编写,主要有: 中国人民大学宪法教研室起草、高等学校法律专业教学大纲审定会议编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讲话》。
20 世纪 80 年代初,随着 1982 年宪法的颁布实施,我国法制建设步入正常轨道,与宪法有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开始出现。(五) 关于人民权利与公民权利 苏联法律体系的概念经历了由人民权利术语向公民权利术语的转变。(三) 轻视宪法基础理论的研究 在苏联时期,当作为法学学科组成部分的宪法学失去其独立的学科地位,依附于或者说融入国家学科时,宪法基础理论就变得无足轻重,关于宪法的概念、宪法的本质、宪法的功能和作用、宪法规范、公民权利等基本问题的认识都服从于社会主义国家法制建设的需要,因而,对宪法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
[4] 《苏联选举制度》,张子美译,商务印书馆1949 年版; 《苏联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沈大珪译,商务印书馆1949 年版; 《苏联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暨各盟员共和国及自治共和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弼遒译,商务印书馆 1949 年版; 《苏联法院和检察机关》,张子美译,商务印书馆 1950 年版; 《苏联国家组织》,吴泽炎译,商务印书馆 1950 年初版,1951 年再版。初期关于法制问题的讨论也就此结束。[41]宪法的内容以及宪法的形式,首先反映着一个国家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16]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与 20 世纪苏联相接轨,这与国家在成立该校时确立的教育方针密切相关,即教学与实际联系,苏联经验与中国情况相结合。
国家立法的结果,即全部现行法规。[19]华东政法学院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教研组对当时自编教材的状况曾作出客观评价: 我们几年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根据苏联的教材,参考有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结合一些中国的实际情况,编写大纲和讲义,进行讲授。
[64]这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首先对于法的阶级本质给予的深刻剖析,指明了法只能是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体现,而且法的内容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33][苏联]斯大林: 《关于苏联宪法草案》,载《斯大林文选》第90 页。[33] 对于宪法的作用问题,苏联宪法学者并没有从宪法理论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没有说明宪法应当具有什么作用,宪法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影响宪法发挥作用的原因有哪些。[36]А. И. Денисов、М. Т. Кириченко. Основы советсково государства и права. МОСКВА -1950. С. 44. [37]吴家麟: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斗旗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载《教学与研究》1954 年第9 号。
关于宪法的概念、本质和特征方面的论文共有 18 篇,其中研究和介绍苏联宪法学的有 4 篇,与中国宪法有关的共 14 篇。为此,苏联宪法学家和法理学家对法制和法治的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21]梁启超: 《各国宪法异同论》,载范忠信选编: 《梁启超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1 页。因而在内容上是苏联的多中国的少,理论多实际少。
故苟凡属国家之大典,无论其为专制政体(旧译为专制之国) 为立宪政体(旧译为君民共主之国) ,似皆可称为宪法。1952 年以前,主要是先由苏联专家给教师讲课,再由教师给学生讲课。
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60] 董成美: 《宪法学的历史回顾》,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88 年第3 期。
重者被划入反革命分子阵营,无须经过法律审判而被正法。第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具体来说,我国1954 年宪法颁布实施后,吴家麟先生即撰文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人民民主的宪法,是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和任何资产阶级国家的宪法有着根本的、原则的差别。[58] 我国从 1931 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直至现行的 1982 年宪法,其中涉及权利主体的术语表述也基本遵循了苏俄和苏联国家的运行轨迹。[35]苏维埃宪法……固定苏维埃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规定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规定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机能,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45] 《宪法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一书专列一题宪法是阶级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表现来分析宪法的本质,并将列宁关于宪法本质的经典论述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其一,宪法从本质上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它确认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阶级关系,它是把统治阶级取得的胜利成果从立法上加以固定起来,把统治阶级认为适合和有利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明确地加以确认。
第四,以阶级 性为基本范畴的宪法学理论过于强调服从政治需求的必要性,破坏了宪法学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宪法是由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46] 可见,宪法的本质 = 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已经成为我国宪法基本理论中的公式化规则。[13]在这些专家中,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小,从 1948 年至 1960 年,总计 615 名,其中,中国人民大学聘请的教师数量最多。
[53] 参见孙国华: 《论我国人民民主法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载《政法研究》1955 年第1 期,收入前引?瑐瑤《法理求索》( 论文集) ,第6 页。这里具体解释了国家法的含义、地位、内容以及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2] 参见张庆福主编: 《宪法学研究述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年版,第79 页。在 20 世纪 30 年代,曾有一些苏联法学家试图拓展法学研究的领域,转换法学研究方法,突破传统的国家学说的樊篱进行学术创新,但其结果却是轻者受到学术批判,打入冷宫。当时所讨论的问题涉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选举制度、议会制度、陪审制度、辩护制度和公开审判制度,宪法至上、代表制度、权力属于人民、普遍平等与直接选举的规定等,这些讨论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法学理论,对于指导司法实践工作具有重大意义。20 世纪 50 年代对宪法概念的解释,主要有: (1) 孙国华先生在其《谈谈守法》一书中提出: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人民自己的法律,是全国人民行动的总方向和总的规范。
进入专题: 苏联法 宪法学说 宪法理论 。[72] 韩大元: 《对20 世纪50 年代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的分析和反思》,载张庆福、韩大元主编: 《1954 年宪法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35 页。
是实现阶级专政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表现为国家机关的公职人员和全体公民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颁布的法律。但从当时苏联的情况看,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时间并不长,法制建设面临着非常繁重的任务,打碎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法制体系、建立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工作,因此,实现法治国家仅能停留在理论构想阶段,将该理论付诸实施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后发生的变化也证明了这一点。
国家法规定国家政治组织的基础,同时也就规定着另一些法律部门的原则乃至基本内容,而由它们更详细地来规定这个政治组织的个别方面,如行政法、司法法和财政法。[42] 我国宪法学者对于宪法本质的认识,几乎毫无例外地引证列宁对于宪法本质的经典阐述,如: 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编写的宪法讲义中指出: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它反映了这个国家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是整个上层建筑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例如,1919 年 6 月 29 日出版的《每周评论》杂志上,在介绍苏俄宪法时写道: 俄国总算是在政治史上开一破天荒的事业,宪法上规定把私人所有土地、森林、矿产、水力、农器、银行完全收归国有,所有制造及运输等事为工人直接管理,他们俄国人想这样才可以把所有的公用机关(即运输交通、交易、及一切关系人民公共生活事业) 为工人自己管理。它表现统治阶级有关国家生活的根本方面的意志,它是普通法律的基础。[42]И. П. Трайнин. Основы совет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права. МОСКВА -1951. С. 48. [43]前引25,第9 页。根据前述理论,我们将苏联宪法学的研究方法和建构模式概括为阶级斗争范式,[71]即苏联宪法学将阶级斗争作为分析宪法与国家的关系、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宪法的作用与本质等一系列宪法现象和宪法关系的贯穿主线。
因为,就当时苏俄国家的现状看,确保民主选举制度和代表制的实施,也就确立了最高苏维埃和地方苏维埃的权威性和全权性,最终也就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地位。这一阶段苏联专家的主要任务是采用苏联教材直接讲授专业知识的内容。
(3) 指导教师编写讲义和教材。第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西南政法学院民法教研组编写的《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教学大纲》。[18]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讲话》,重庆人民出版社1955 年版;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重庆人民出版社1955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教学大纲》,法律出版社 1957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讲义》,法律出版社 1957 年版。